close

工商時報【邱誌勇】

二十一世紀社會的經濟、政治、媒體與文化等面向,皆因數位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數位媒體科技的強力驅使,發展出「大數據時代」(Big Data Age),更精進「網絡社會」(network society)崛起的歷史新現實,而資訊的複雜叢集促使「大數據」(Big Data)與「神經元」(Neurons)成為當代全球網絡社會2個核心議題。

從傳統資料庫被視為一種電腦化的資料保存系統開始,其結構化的資料集合已出現快速膨脹的勢態,大數據概念的湧現不僅指涉當今資料結構規模,已無法使用一般軟體擷取、管理與處理來看待;更讓看似平凡瑣碎的資料被集結彙總,並透過各種演算法的分析後,展現另一種高價值的面貌,使資料從資訊處理進入知識應用層面。

當大數據的運用滲透到文化領域,更在當代科技文化文明扮演如中樞神經系統(central nervous system)的角色,讓生活中的資料應用不僅成為一種顯著的文化敘事,也構成一種關係性的、網絡性的方法,並被用以收集並創造出獨特的文化底蘊。以致,資料結構與文化、藝術美學間的固有連結,已從其攜帶之資料承載容器的潛在關係,或軟體構成要素建立的實際關係,發展成「資料庫美學」(database aesthetics),觸發來自個人、文化、媒體面相深層學習的可能性。

英國人工智慧公司Google DeepMind可謂這個文化顯意中具代表性的組織之一,其新電腦系統AlphaGo不僅以5:0完封3屆歐洲圍棋冠軍樊麾,進一步挑戰南韓圍棋九段棋手李世石,取得四勝一敗的佳績。

AlphaGo就像人腦,透過多重資料中心作為節點相互連結,構成超級電腦的神經網路系統,累積有1千年的學習量。在世紀「人工智慧vs.人類」大戰中,數位科技的巨量資訊運算,讓有數千年歷史的圍棋,透過深層的「策略網絡」和「價值網絡」神經系統開拓新境界,也為傳統文化遊戲的新空間帶來積極影響。

AlphaGo的實例證明,當代數位文化實踐的深層蘊藏著資料庫邏輯,讓資料結構、演算,及可採取的視覺形式之間產生主動思考的能力。在此觀念中,大數據的敘事與運算邏輯也已成為一種潛在概念、知識信念、社會行為的視覺模式,更是一種文化形式。

(本文作者為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長、北京師範大學─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院署理院長)



78DC90F90AA53723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nal344l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